|
|
聋儿早期康复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使聋儿具备较强的听说交往能力,能与正常人一样介入和参与社会,成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。但是聋儿由于听力障碍,发音不准,串味的言语是我们在教学中最常见的。同时,串味的语言是难与外界交流的。那么,为什么会出现难教难学的局面?能不能找出一个比较好的,又适合聋儿特点的教学方法呢?现将我在教学中利用拼音纠正聋儿发音的方法做一个介绍:我们都知道,拼音分声母、韵母、整体认读三部分,学习拼音,即使是正常儿童也是比较枯燥乏味的,为了提高聋儿学习拼音的兴趣,我首先把聋儿会说的物品名称,利用拼音贴在实物上边,使聋儿每时每刻都能看到拼音,并让聋儿说出物品的名称,从而使聋儿懂得每一个字,每一个词都是由拼音拼读而来,学会了拼音就能学会说很多词,能学会说很多话,并能根据拼音读出短句、短语以及短文,提高了聋儿学习拼音的兴趣。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,会出现一种常见的现象,经过多次的、反复的训练,聋儿可能会比较清楚地发出一个声母来;可是,当聋儿用所学的声母去和韵母拼合时,则往往出现问题,不是漏发声就是替换声母,要不就是声母与韵母拼不到一起而形成两个互不相干的音节来。当然,原因是多方面的;这时,我就将声韵母拆开,让聋儿重新读声母、韵母,当声母读音出现差错时,我就利用带有某个声母且聋儿学会说的单词进行纠正声母的发音。例:在学习“大米粥”一词时,聋儿将“大米粥”说成“大米都”,这时,我就将“zhou”的声韵母拆开,在纠正聋儿说声母“zh”时,我做一个“齿”与“舌”的模型,然后边发音,边拽“舌”一起动,使聋儿对“zh”的音,这时我边演示“织毛衣”的动作,边提问聋儿:“老师在做什么呢?”聋儿答:“织毛衣”,我马上说:“对啦!老师在织毛衣。”在聋儿说对“织毛衣 ”一词时,我将声母“zh”的发音反复让聋儿练习,聋儿就能很清楚地说出“大米粥”一词了。再如:在学习“咸”一词时,聋儿常常把咸说成甜,这时,我就将“tian”与“xian”分别写出,将两个音节区别最明显的地方让聋儿找出来,然后让聋儿用纸片挡住嘴,说出“t”音,看纸片是否随气流震动,再找出“西瓜”的图片,让聋儿说“西瓜”一词,从而将两个音节区别开来,并能清晰地说出“咸”或“甜”。经过一段时间的互补正音(利用学过的单词纠正声母的发音,利用拼音纠正词的发音),充分利用和发挥观察力强、视觉、触觉的长处,使聋儿理解声母的发音及韵母拼合时的规律性。当聋儿知道了什么是声母的音,也知道用什么音去与韵母相拼才是对的。从而使他们有效地学习发音,理解拼音和注意纠正错音,提高了吐字的清晰度。在聋儿对单音节词的拼读掌握较熟练时,我就将组合形成音节的词写出拼音,先让聋儿分解拼读,然后,再与声母组合拼读,使聋儿比较容易掌握。例:学习“花”一词时 ,我先将韵母部分写出“u_a_ua音,再让聋儿直呼出“ua”音,再将声母“h”与“ua”拼读,稍难一点的音节也就迎刃而解了。象“xióng、xiang、qiang、xiang”等等音节。聋儿掌握了拼读方法,对于纠正聋儿的发音是相当有帮助的。由于聋儿对简单的音节比较敏感,也只有在简单的音节之中,聋儿才能体会到什么是拼音。在实际教学中,先让聋儿掌握简单音节的直呼法,然后逐渐过渡到组合音节,效果比较好。组合音节聋儿掌握了拼法,在遇到组合音节时,就显得易如反掌。在日常教学中,我利用拼音随时随地纠正聋儿的吐字、发音,我经常带领聋儿做拼读游戏,我说出某一个词,如:“书包”,让聋儿分别找出声韵母的卡片组合在一起,看谁找得准,看谁找得快,使聋儿既利用残余听力分析音素,又感到趣味性强,孩子兴趣高,学得也快,效果也好。总之,只要让聋儿的口、鼻、眼、耳、手在学发音,学拼音中充分发挥其功用、效能,打好正确发音的基础,养成发音的良好习惯。从而能自我学习,并具备拼读能力,能够依文学语。因此,聋儿与外界用语言交流的大门就被打开了,在交往过程中,聋儿不断利用拼音进行纠正发音,聋儿的语言清晰度也随之提高了,语言的新天地也就会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他们的视野中。 |
|